张学良的“不抵抗”与历史争议
在九一八事变的关键时刻,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下令“不抵抗”。这一决定,使得沈阳和整个东北迅速失守,至今仍是史学界和公众争议不断的话题。
不抵抗的原因
张学良之所以作出“不抵抗”决定,有多方面原因:
-
国民政府的战略以“攘外必先安内”为主,蒋介石正忙于剿共,未能调兵支援东北。
-
东北军虽号称20万人,但真正驻守东北的不足一半,且装备落后,面对关东军精锐难以取胜。
-
张学良担心贸然抵抗会让日本借口扩大侵略,因而选择寄希望于“国际公理”与外交调停。
历史评价
批评者认为,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,直接导致东北三省拱手相让,是“亡国之祸”的根源。支持者则指出,他在力量悬殊下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屠杀和国土损失,也为后续保留了力量。直到今日,这一问题仍难有定论。
对后世的启示
不抵抗的历史争议,提醒我们:民族存亡之际,寄希望于他人无异于空谈。只有自强不息、掌握主动,才能真正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尊严。